1.石枧石窟雄山寺
石枧石窟雄山寺,當地人歷來皆稱之為“娘娘廟”。該寺位于距縣城直線距離約35公里的桃川鎮石枧村,于2008年底被發現。據建炎二年(1128)《重修雄山寺記》記載研判,該寺的始建年代應為公元940年左右,距今1000余年,為馬楚王妃周氏自資命工建制造像。該寺文物遺存相當豐富,有石窟像、石雕像、石刻構件、摩崖碑刻、佛寺天井之卵石路面,還有大量的陶制香爐等。其中:現存石窟佛像48個;信士捐贈的石雕像有4座,均為清代造像,分別是乾隆10年(1746年),乾隆50年(1786年),嘉慶25年(1820年)和道光4年(1825年);石刻構件有雕花香爐三個,柱礎4個,有銘文記載2個;摩崖石刻兩方,一方是落款建炎二年(南宋,1128年)的《重修雄山寺記》,另一方是落款至正三年(元代,1343年)的《重建石佛雄山寺碑記》。該寺分前后兩殿,整個遺址面積162.3平方米,其中天井卵石路面18.2平方米。至今仍香火旺盛,頗具千年古剎的氣勢。
2.邑口雄山寺
邑口雄山寺位于距縣城35公里的桃川鎮邑口村,與石枧雄山寺僅一山之隔。據建炎二年(1128)《重修雄山寺記》記載,該寺始建年代為北宋正和年間。該寺處于兩山的鞍部之間,規模宏大,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前,每年二月初一趕廟會,善男信女絡繹不絕,熱鬧非凡。當地有俚語稱:“二月初一趕廟會,雄山寺下會姑爺”。寺身主體于“文革”中被毀,現在可見的文物遺存主要有:石雕佛像5尊(頭部均被砸壞或丟失);雕花香爐5個,呈半月盆形;摩崖石刻6方,最早為正德6年(1512)《重建雄山寺碑記》;功德碑刻6方,均為清代碑刻;雕花柱礎8個;石獸一對,右獅左象;其它無字石刻構件80余件。另外,雄山寺正面石崖下有一口井,當地人稱為“犀牛放水”井,終年不涸。距寺遺址100米處還有一座長約6米,高約2米的神秘巨型封土堆。
編輯:redcloud